造成難度失真(訂不準)的一些原因:

 

 

一、受限於攀登者過去的經驗

    

 

如果一個攀岩者過去沒有爬過5.12個路線,即使他爬得再好,他也決對不會制定出超出5.12以上的難度,所以他們所訂的難度常常是被低估的(保守的)。這種情況常發生在一些較有歷史的岩場,國內一些早期開發的岩場如大砲岩、麗陽、壽山…等,路線的難度都有訂的偏低的現象。(註:麗陽、壽山的路線難度後來都經過修正過。)

 

 

 例如:壽山岩場有一條路線叫作"蛹夢"十多年前梁明輝教練首攀訂難度為5.9,由於當時壽山岩場最難的路線是"越嶺獵狐"[5.10c](有其它更難的但只算是抱石問題),而當時國內最難的路線也只有5.12(其實上是TopRope)。最近(2003/5/25)阿勇來高雄爬過"蛹夢"後,認為它"蛹夢是一條5.11的路線,或許阿勇是正確的,因為"蛹夢"的起攀是一個抱石問題,也有些身高上的限制,對於個子不高的人(尤其是女孩子)。

 

 

所以一些新與的岩場往往難度訂得比較高(或者說比較接近於運動攀登的形態),例如泰國喀比。

 

 

二,受限於過去的攀登技巧

    

 

若一個攀登者缺乏某些特定的攀爬技巧的話(例如裂隙),那麼他在爬這種地形時會覺得比較難。所以通常到漠生岩場攀爬時很有可能覺得別人的岩場比較難,這也是攀岩者最好能夠到各地攀登旅行的原因。

    

 

因為岩壁的各種條件不儘相同,所以每個地區的難度可能都不太一樣,例如:同樣是難度5.10的路線在約瑟米提(Yosemite)爬的感覺可能就和在台灣爬的感覺完全不同。

    

 

如果某個地區的攀岩者沒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去攀岩旅行,也沒有外地的攀岩者前來交流。那麼該地區的路線難度就很容易有失真的問題。另外,每個地區的岩壁形態、岩質、路線的長度都可能有很大的差異,所以;同樣是5.10的路線可能每一個地方都有所不同。

 

 

三 、難度的錯覺

 

例子一

 

如果你在一條路線或是抱石問題上奮戰很久,不久之後你就會失去對難度的感覺了。

 

因為你已經嘗試很多次了,你對於每一個點、每一個動作都瞭若指掌、你已經知到道該用什麼心情與體力來面對這條路線。你的身體也已經完全的配合這條路線的風格,即使是細膩的膝蓋、腳踝的扭轉都能控制的很完美。隨著你愈爬愈多次,你會覺得這條路線愈來愈簡單,而忘記你第一次RedPoint上這條路線時那種感覺了!

 

例子二

    

如果有一個人爬上5條8c+的路線,平均只花上5~10次的嘗試,之後他嘗試另一條project卻花了三個禮拜但後來終於完攀了,雖然完攀後並不覺得比以前的8c+難多少,但他想以前爬8c+只用了5~10次,爬這條卻花了三週...所以這條路線可能有8c+/9a吧....

 

 但是若是這個人以前爬8c+時也花上三週的時間的話那他該如何去比較?

 

你不能以你所花的時間或嘗試的次數來判定路線的難度,你說是嗎?

 

 

例子三

    

另外,當你攀爬一條路線並非在你的極限時,即使你犯了一些小錯誤雖仍能完攀,但這些小錯誤無疑地將使你感覺這條路線感覺更難。

 

 

例子四

    

另一個例子是,油雞黑拉雅馬(Yuji Hirayamas ) on sight 一條 Mortal   Combat路線,這是一條典型的耐力路線,在法國的Jurassic國家公園。 這條路線是由Axel  Franco所開出的,由於Axel  Franco並非是那種很強壯的攀岩者,原本的難度是訂為8c/c+.,經過了大家幾次重爬(repeats)後,難度公訂為8c。

    

油雞(Yuji)覺得這條路線比他以前所爬過的8c都還要簡單,感覺比較像是8b+。油雞當然會覺得這條比8c簡單,若非如此他也就不會成功地On-Sight完攀了,最有可能使油雞可以成功On-Sight的原因是Mortal combat這條路線簡直就是像為油雞量身訂作的一般。但這並不表示油雞覺得8b+是Mortal     combat這條路線正確的難度,因為若正確的難度是8b+的話則表示一定會有其它人認為只有8b。但由Franco原本訂為8c/c+來看,Mortal   combat應不止只有8b+。

 

四、首攀者的心理因素(避免爭議)

    

 

人們似乎害怕訂出高難度的路線,因為群眾的壓力…,這無疑是攀岩者無形的包袱。如果你認為有條路線應該有5.14a的難度,但是你可能會說:這條路線可能比5.13cd還難,因為這樣比樣不會引發爭議。記得Fred   Rouhling在1995年宣稱Akira是一條9b的路線時,當時幾乎沒有人認為那是真的,也沒人認真的看待Akira這條路線,它甚至沒有出現在當時「全世界最難路線的名單中」,儘管;Fred  Rouhling的另外兩條9a路線也沒人再爬上去過。直到現在Akira這條路線都沒人能重爬過,人們才開始相信這個難度的真實性。但是若當時Fred Rouhling是這樣來描述Akira這條路線的話,應該比較容易讓人接受…

 

第一段是8b+(5.14a)有個休息點,接下來兩個V12/V13左右的抱石問題沒有休息點,最後一段是8a(13b)的難度。

     

當一條路線的難度制定超過了當地的攀登水準以上時,往往會引起爭議。因此;有些攀岩者就會傾向將路線的難度訂的比較保守;以免引起爭議,這也是難度失真的另一個原因。舉例而言:Dave Graham並沒有為他所開出的Livin' Astro與The fly,這兩條路線訂上難度。因為他擔心或許別人可能不認為有那麼難,為了避免爭議;所以乾脆不訂難度了。

    

如果大家能真正了解上面所提到「難度是主觀的」的涵意的話就應該能理解:別人絕對不可能和你有相同的感覺,所以當別人覺得這條路線比你的感覺更難或更簡單時,這並沒有什麼不對,不必去爭論這條路線難度的正確性,攀岩者應勇於表答並忠於自己的感覺。

 

另外;當你還沒有爬上某條路線前,似乎也沒有必要去質疑路線的難度。

 

 

五、測不準原理

    

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如果你去問一些高手關於簡單路線的難度為何?,會發現他們對於什麼是5.5或5.8的看法有比較大的出入,但卻對於5.12,5.13這些難度有著比較接近的看法。這或許是人們對於自己極限邊緣的感官能力會比較敏感一些,而對於較弱的感覺刺激會比較遲鈍。所以;初學者可能比高手更加清楚5.5與5.7的差別在哪裡。

 

難度對於攀岩者的實際義意

 

避免危險

    

對於傳統攀登而言,路線難度愈高;其危險相對的增加,所以攀登者應選擇適當的難度來爬,以免有生命危險。運動攀登雖然危險性較低,但是攀岩者越級挑戰高難度的路線,比較容易造成運動傷害。

 

 

幫助進步

    

許多攀岩教材都告訴我們,只有選擇適當難度的路線來爬,才能幫助我們進步,難度太高或 太低都不好。許多初學者常常越級挑戰一些難度太高的路線,他們往往太在意數字的問題、對於進步操之過急,或太在意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而忽略了攀岩真正的樂趣為何?你大可不必去在意你能爬上多難的路線,你該在意的是這條路線讓你學到了些什麼?

 

 Ratings are a tool to help you climb, but they are not what climbing is about.  

        

 

下表提供初學者作為選擇路線的參考:

   

難度(YDS)適合什麼人來爬

   

5.0~5.5大部份的成人,在第一次攀岩時都有可能爬上這種難度。

  

 5.6~5.9如果一週最多只爬一天,又沒有其它的訓練的話,那很可能只在這個範圍內遊走。很多人在這個範圍就半途而廢了!如果沒有岩鞋的話是很難爬上5.10以上的路線的。

   

5.10~5.11除了每週末、週日必須爬之外,平時還要加強體能的訓練。若每週只爬一天,可能要花上一兩年以上才能爬上5.11的路線。

   

5.11~5.12每週必須爬好幾天,而且必須辛苦訓練。爬到這種程度,你已經算是真正的攀岩者了!

   

5.12~5.13近於職業級的訓練,及非常嚴格的訓練計劃。一般人只要努力不懈,總有一天會達到這個境界。

   

5.14以上近於職業級的訓練,甚至瘋狂的訓練,但並非人人都能練到這個境界,你的資質必須要有過人之處才有可能。

 

  

 

 結論

   

難度≠攀登者的能力

      

很可惜的!大部份的人都會將路線的難度與攀岩者的攀登能力劃上等號,彷彿將攀岩者也分了等級,有些人乾脆直接將攀岩者分成等級「這些是5.14的高手、那些是5.13的高手……」。

  

 攀登的能力包含許多不同的層面:體能狀況、心理狀況、攀爬的技巧、戰術運用與臨戰表現。成功爬上(RedPoint)一條高難度的路線可能只是某些局部攀登能力的表現,再加上在這條路線上嘗試的次數夠多,自然你就比較高成功機會。

      

但是比賽時則選手需要較全面的攀登能力,由俊明上次在國際比賽中擊敗許多5.14的日韓高手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知道,難度絕不代表攀登者的能力。

   

難度是不準的(精確的),僅供參考!特別是跨地區的難度往往是難以比較的。

    

難度是非常主觀的。如果大家知道這點的話,相信可以避免許多難度上的爭議。

 

值得思考的問題:

 

當攀岩者事先知道一條路線的難度的話,會對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?正面的or負面的,還是因人而異?

 

 附錄一

 

世界高手對難度的態度

   

Chris Sharma 克里斯瞎馬從不為他最難的抱石路線訂難度,因為他並不認為你可以將一個數字附於一條抱石路線之上。hello!克里斯。醒醒吧!如果沒有數字的話你就不可能過著像現在這樣的日子了!想像一下climbing雜誌要是沒有數字的話會是什麼樣子。

   

沒數字-就沒群眾-就沒贊助商-就沒錢!

  

 Klem Loskot

   

在未來,Klem  Loskot將只用B-級數來(B-grading)來訂定他的路線或抱石problem,另一方面,Klem Loskot只對那些難度在他極限邊緣的路線或抱石problem有興趣,所以他的路線大多是由8b+/V14算起。

  

 Fred Nicole

   

Fred Nicole也開始避談難度,雖然他仍想繼續用正常的方式來為他的路線或抱石problem制定難度,但他還是不想讓別人降低,所以索性就不說難度了。

 

 

 

 

   

附錄二

 

法國的難度系統(French system)

      

法國的難度系統同時也常見於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地區,法國的難度系統在於運動攀登上也愈來愈流行,特別是高難度的運動攀登路線。法國難度系統主要著眼於提供整段路線(pitch)的平均難度的資訊,而非難關(Crux)的難度或簡單段落的難度。它同時也是一種RedPoint的難度,即假設攀岩者是已經很熟悉該路線的動作後完攀時的難度。所以on Sight兩條難度相同的路線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。

 

YDS系統(Yosemite Decimal System)

 

YDS難度系統囊括了從步行到人工攀登的所有難度,

   

各國難度系統的換算表

   

抱石難度換算表

 

參考資料:   The 9th grade, the legitimacy

 

 

文章轉載自微岩運動攀登俱樂部http://www.microrock.com.tw/know%20about%20rating.htm

 

藍色的兩個超連結可至微岩網站進入

 

住高雄對攀岩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微岩的部落格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microrock

  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stietsai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